#1 公設比?史上最大的買房陽謀?

如果你跟我一樣是買房小白,已經進入社會工作幾年、開始「夢想」著可以買第一間房子,再布置成自己溫暖的家;然後覺得反正不生小孩,買個 20 坪的房子,隔間成兩房一廳一衛,應該就是美滋滋的新生活了,那麼現實可就要潑你一大桶冷水了。
因為 20 坪的房子,最後你實際能用來居住的空間,可能只有 8 坪;能夠隔成一房一廳,把生活起居和睡覺的空間分開,就是不幸中的大幸了。我們來看看這個悲劇怎麼發生:
我們先從建物的構成聊起
先不論地上權房屋(另一個悲劇),我們打開信義房屋的網站,隨便點開一個出售中的物件,會在基本資料的地方看到這些數字:

這麼多數字中,實際上你能使用的室內面積,只有主建物的 10.73 坪,只佔了約 46% 的權狀坪數(建坪) 😱
因為權狀坪數的算法是這樣的:
而惡名昭彰的公設,也就是圖中的「共有部分」佔了 6.35 坪,所以公設比約 27%。
也就是說,你付出大把血汗錢之後,有 27% 以上的錢買了空氣。但這還不是建商最讓人髮指的部分,因為 27% 的公設放在今天新建案來說,算是小意思了。
因為現在建商推的新大樓建案,平均公設比約在 35% 起跳,動輒 40%、45% 也是見怪不怪的。
不同公設比的主建物坪數試算
現在我們針對目前主流的 35%、40%、45% 三種公設比,進行主建物坪數的計算,並最後算一下主建物的每坪單價。
假設一個物件的權狀坪數(建坪)是 25 坪,車位和陽台各佔 5 坪與 1 坪,單價是一坪 80 萬台幣,總價是 2000 萬台幣,在三種不同的公設比下的結果:

你發現了嗎?有車位的 25 坪房子在 40% 公設比的情況下,你實際能用的主建物面積已經小於你買到的空氣了。
再看主建案的單價,其實遠高於表面上的單價,主建物的單價約是2到3倍的表面單價。
在台灣以外的國家,房地產買賣是不存在公設比的,買家買到的是實坪,也就是全世界高房價地區榜上有名的台灣,實際上的房價還要再乘以2到3倍,才能反應實坪房價,無住之島名符其實。
總結
- 買房前請精算,因為能用的室內面積,並不等於建坪扣掉公設的共有部分。有可能你買了 25 坪,結果室內只有不到 10 坪能用
- 買不起房子不是你的錯,不要哭 😢
- 公設比真是台灣房地產市場的一大創舉,不知道剝削多少民脂民膏進了建商口袋
參考資料
